中华妇产科杂志

综合新闻

104岁的葛素生大夫仙逝 生前开创了中国妇产科内

来源:中华妇产科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2-08

葛素生(1917-2021)

中青报?中青网记者 张渺

10月24日,104岁的医生葛素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。她离开的地方,也是她奋斗了一生的地方。几天后,协和医院告别厅内,人们手持红玫瑰为她送行。

葛秦生是中国妇产科内分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,国际知名的临床生殖内分泌学家。她的学生、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田秦杰对中青报?中青网记者说:“葛秦生教授开创了中国的妇产科内分泌的发展道路。”

作为一位临床医生,葛秦生在一线工作到90多岁。她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硕士,曾与肖碧莲院士合作创办《生殖医学杂志》。遗体告别仪式上,一本由她主编的第一版《临床生殖内分泌学》就放在棺木中。遗像上,一件蓝色外套是她最爱穿的,相片里她微笑的样子,留在许多人的印象中。

1942年的葛秦生。

葛秦生生于上海,19岁时考入国立上海第一医学院。入学第二年,抗日战争爆发,上海沦陷,她不得不辗转北上,前往北平协和医学院,借读了3年。在协和医院,她后来成为著名妇产科医生林巧稚的同事,一同进行妇产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。1956年,正是在林巧稚的提议之下,葛秦生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转到了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上。当时,我国在这个领域上还是一片空白,实验室条件也十分困难。她采用基础体温测定方法,用阴道涂片,分析判断患者的激素情况,进行“不育与月经病的诊断与治疗”。

葛秦生当时使用的阴道脱落细胞学、尿孕二醇测定等方法,在如今的专业人士看来,都是最简单、最基础的方法。就是在这样一片“荒芜”的地基上,她亲手开展了国内的妇产科内分泌疾病研究,一砖一瓦,一年又一年,开启了一门学科的初始建设。

20世纪60年代,以葛秦生为首的研究组,参加了4种口服避孕药的临床试用研究。当时国际常用的避孕药物有很多副作用,比如头晕、恶心、呕吐等,对肝脏功能也有影响,“不适合体格小的中国妇女”。葛秦生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,提出了减量试验。1967年,小剂量避孕药在中国上市。7年后,国际上才开始广泛应用小剂量避孕药。中国的低剂量避孕药就此获得了国际上的公认。

“可以说,中国的避孕药的发展比西方国家晚了七八年,但在低剂量的生产上,却早于国外七八年。”田秦杰评价。

葛秦生还对性发育异常采用了一种更加简便和实用的分类方法。一直以来,性发育异常的分类一直沿用国外提出的真两性畸形、女性假两性畸形与男性假两性畸形。葛秦生用了10余年的时间,收集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所见的417例各类型性发育异常,提出了按照性发育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,也就是以性染色体、性腺与性激素,作为分类的基础。这种分类方式,在临床应用十多年后,被认为“简单易行,分类概念清楚,能指导临床实践”。

她对不育症一直很关注。20世纪70年代初期,国外对中国长期的经济封锁终于结束,治疗不育症的药物枸橼酸克罗米芬开始在国内生产。葛秦生经常与药厂联系,确认这种药物的功效,成为国内头一批将这种药物应用到临床中的医生。1985年,她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不育指导委员会,此后积极推动我国不育症诊疗步骤的标准化。当时,整个社会的风潮是提倡节育,国内同行一听到对不育症的治疗,往往存在诸多顾虑。

直至80多岁高龄,葛秦生仍然在推动着北京协和医院试管婴儿中心的创建工作。对于这种技术,她起初是抵触的,认为花费太高。但她这个想法,随着不孕人群的增加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,慢慢改变了。当她认识到自己想法有局限,会立刻做出调整,并毫无芥蒂地走到另一条路上来。

2003年,葛素生又带头开展了“雌激素对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防治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”,发现长期低剂量激素补充治疗组疗法可以防止海马体的萎缩,对保护大脑功能、防治和延缓阿兹海默症,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

性早熟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、闭经、高泌乳素血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……一系列妇产科内分泌疾病领域,被这位医生丰富的临床资料和经验,填补了原本的空白。1993年,为了开展研究,她曾自掏腰包,买了一台价值10万多元的仪器。她对同事说:“你们没钱,缺这东西,我来花钱,咱们工作得往前走。”

“她就像是‘神农尝百草',”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内分泌与生殖妇科中心主任郁琦对记者说,“很多新药的实验阶段,她都会用在自己身上。”